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实习生陈金茗北京报道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助力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迈过40万亿人民币的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两年也在持续提升,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以及产品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针对现阶段的产业治理,政府和企业需要首先摸清本地或本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家底,整体上把握产业链发展布局,同时进行全方位产业链供应链监测,分析评估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及潜在机会,跟踪重点产业进展变化,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做到心中有数、方便调配,对本地产业协同要把握大局,协调治理。因此,需要在工业基础等方面加快完善工业基础能力评估体系,评估企业、地区、行业工业基础发展水平,鉴别其能力短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安全入手保障产业链高端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1年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回升,2022年继续提高到27.7%,比上一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产业链供应链领域有很多重要的工艺、运行机制都需要在制造业场景下不断磨合,没有合理的制造业比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制造业发展还能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科技研发和应用,带动地方就业,促进消费的提升和拉动,以及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机装备等。”在陈玉涛看来,制造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各级政府的财税收入都有着积极影响,应持续强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鲜明导向,促进优质资源按照经济规律有序向制造业领域流动,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很多融入价值链中高端的制造业上市企业,近几年的利润营收也在保持较高增长。” 陈玉涛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3354 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营收24.3 万亿元,同比增长24.9%,占整体上市公司营收的36.5%;利润总额为2.13 万亿,同比增加39.4%,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曾在题为《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以贸易促进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是由初级产品生产转向初级制造业,由初级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再由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向创新活动。
陈玉涛指出,中国正在从初级产品转向先进制造的过程中,过去靠人口红利和规模化的经济效益,承接发达国家成熟产业的产能转移,把“Made in China”的初级工业品推向世界,现在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先进制造,但想完全走向先进制造甚至转向创新活动,还需要本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更多的技术突破,打开技术赶超的空间,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跨越中等技术陷阱”,难度并不亚于“中等收入陷阱”,有的国家可能用了7-8年时间,有的国家可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还没有走出这个阶段。
她以此前供不应求的IGBT器件为例,在适用600v以下、600V—1700V、1700V—3300V三种电压的IGBT器件中,600v以下大多适用于冰箱制冷、空调变频等中低端应用,国内厂商的自主供给率基本上可以达到90%,甚至100%。但在600v—1700v的阶段上则是大多用在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的逆变器、变频器和电机控制器,国内自主供给率水平较低,3300v以上适用在智能电网上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质量要求更加高,国内市场的本土替代也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端技术往往存在于细分市场,但前些年国内市场经常存在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程度较高,但对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的情况。如果将工业门类划分得更细,那么就会出现我国的工业体系能覆盖不到的分类,这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补齐的。” 陈玉涛认为,虽然中国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成为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想要进一步推动工业高端化,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在宏观上对需要重点攻关的领域进行梳理,也要从微观上更细分、更精准地去了解和把脉现在整个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全局,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加快完善工业基础能力评估体系
在陈玉涛看来,在国家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关键生产环节的自主可控。在产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意味着战略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强调核心企业的抗风险韧性。
对此,陈玉涛建议,当前应当通过开展提升工业基础的相关行动推进零部件(器件)、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面临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发展路径不明晰等诸多问题。而通过构建工业基础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企业、地区、行业工业基础发展水平,鉴别其能力短板,可为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陈玉涛进一步指出,目前应当重点关注“制造强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使其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形成了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据了解,为了更加系统地评估中国中高端产品的自主供给能力,中国企业联合会近年来持续发布中国工业基础指数,通过盘点国内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供给率,反映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韧性、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而引导企业、地区、行业提升工业基础发展水平。
“2015-2021年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分别为26.44、26.64、26.94、27.06、27.96、28.02、31.68.整体上,工业基础指数呈增长趋势,而且2021年提升幅度为近年之最。”陈玉涛表示,随着我国对产业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国内相关行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262个重点环节,国内厂商可供给的环节比例已达85.88%,其中,关键环节自主供给率已达52%(加权平均数)。
她进一步对比十大领域的近年表现,可明显看到所有领域均在提升。“尤其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在较2017年,分别提升了5.46、4.54、3.62.”
“基于工业基础指数自 2015 年以来的数据基础,我们也试图探索建立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平台,通过数据考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性、 完整性、可靠性、稳定性五个方面,以量化指标表观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及安全水平。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平台旨在回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的战术落地问题,试图寻找像18亿亩土地红线一样的量化指标来说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陈玉涛说。